川普2.0來臨,出口限制、技術管控升級及關稅壁壘等帶來更多不確定性。台灣電路板協會(TPCA)認為,全球PCB聚落正走向多元競爭格局,並牽動美、歐、印度及東南亞產業政策方向;台灣過去在出口市場上對美國和中國大陸依賴甚深,如今對美中PCB出口呈現截然不同的發展態勢,美國占比明顯提升,中國大陸則大幅下滑。
根據ISTI數據,美國2024年自台灣進口PCB的金額達6.1億美元,占美國總進口額28.4%,較2023年的21.9%明顯提升;不過台灣對中國大陸的PCB出口則受技術管制與政策風險影響,加上陸製技術提升,出口占比自2019年高峰的60.4%大幅下滑至2023年的34.2%。
全球PCB產業目前正展現出區域化競爭特色,TPCA觀察到,美歐國家聚焦高附加值產業與自主供應鏈發展;印度則因基礎建設與人才瓶頸,發展潛力尚未完全釋放;東南亞尚能依託成本優勢和優惠補貼,快速崛起為全球供應鏈重組的最大受益者。
舉例而言,TPCA指出,美國因國防需求帶動本土PCB產業的發展,包括國防航太、工業控制及醫療設備等高附加價值市場,惟美國本土PCB產能有限,進口依賴台灣與中國大陸;歐洲強化PCB自主韌性,應用於汽車、半導體及工業控制市場,不過歐洲正面臨高昂勞動力和能源成本挑戰,俄烏戰爭進一步加劇能源價格波動,限制產業競爭力。
此外,印度採取對手機與電動車產品課稅等政策,吸引外資設廠,相關供應鏈如PCB廠也將隨著終端廠商遷移,然而,印度製造業仍面臨多重結構性瓶頸,例如基礎設施不足、電力供應不穩、人才短缺及供應鏈高度依賴鄰國等問題。
TPCA表示,泰國、越南與馬來西亞正受全球各國PCB指標企業投資青睞,其中泰國已吸引超過40家來自中國大陸與台灣PCB廠赴泰投資,將成為東南亞最大生產聚落。另就風險上,越南是全球手機及筆電製造中心,但過度依賴水力發電,季節性缺電問題嚴重;馬來西亞則專注於半導體領域,內需PCB供應高度依賴進口,未來仍需強化基礎設施及供應鏈整合能力。
新聞來源:https://www.chinatimes.com/newspapers/20250204000233-260204?chdtv