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Daily Issue)鋰電池市況增溫 台灣壓箱寶紛現身

  • 黃女瑛台北

 

導言
電動車、儲能需求潛力全球有目共賭,台灣鋰電池軍團近年走過冬眠、開始甦活,特別是在磷酸鐵鋰(LFP)部分,鴻海將在高雄打造1座電池芯廠,為市場注入超強暖流。
另外,向來低調的台塑集團發展更具戲劇性。在雙軌運作下,除了已公開的台塑生醫合資成立的台塑新智能外;DIGITIMES更獨家揭露長庚國際能源於近期也開始嶄露頭角,醞釀大擴產。
實際上,台灣鋰電池與中國新能源車市場發展有相當深的淵源。初期台系廠參與由官方新能源車補助創造的中國市場,但補助一夕大砍、補助方向急轉彎,加上中國自有供應鏈快速強大,台系廠逐漸淡出中國市場,親身經歷猶如洗三溫暖。

 

不少台系廠在補助策略急轉彎時被甩下車,能撐到現在者,實有一定的實力底氣在。

鴻海登高一呼 布局供應鏈

鋰電池近年受全球電動車、儲能市況而沸騰,歐、美政府更為防堵鋰電池過度依賴亞洲供應鏈陸續祭出諸多規範。但是,台灣如同與世隔絕,主要是相關產業鏈業者只剩零星幾家。

不過,鴻海切入電動車,一路布局供應鏈受到矚目。尤其到了關鍵的鋰電池這一站,吸引的是台灣本土材料、零件廠加入共同運籌帷幄,包含鴻海攜手碩禾、榮炭、中碳。另外,碩禾轉投資正極材料廠芯和、電動巴士創奕。

實際上,中國鋰電池龍頭寧德時代也是MIH成員,鴻海早期也持有寧德時代股份。

2022年中,鴻海投資新台幣60億元在高雄建電池芯廠,以LFP為主、計劃2024年量產,初期年產能為1 GWh。耕耘的產業包括儲能、電動乘用車及巴士。

知情業者指出,如果從鴻海定位在電動車一線代工廠(Tier1)來看,高雄電池芯廠只是投入鋰電池的前哨站,在技術、量產成熟後將隨著客戶在地化需求就近設廠。此與目前國際Tier1布局相似。

高雄電池芯廠最特別處,乃集結台灣在地相關業者,未來計劃一同遠征各戰場,並且不單只有製造,還一路延伸到電動車整體、儲能系統耕耘等,同步也與資通訊(ITC)業者互動,一同攜手轉型至5G世代AiOT及未來車。

鴻海登高一呼,甦醒冬眠中的台灣鋰電池產業。符世旻攝

鴻海登高一呼,甦醒冬眠中的台灣鋰電池產業。符世旻攝

 

台塑雙軌併行 造車經驗催生發展電池

台塑新智能由台塑集團董事長王瑞瑜領軍,規劃投入60億元在彰濱建電池芯廠,年產能達2.1 GWh,並於2024年上半完工,隨後二期工程計劃將電芯、模組擴至5 GWh。台塑新智能已與美國Aptera Motors暨協和國際簽定三方意向書(MOU),合作投入車用LFP電池。

DIGITIMES先前獨家揭露,由王貴雲董事長主導的長庚國際能源,其2005年創立宏達國際電池,2021年更名為長庚國際能源。一路從電芯、模組、電池包做到儲能系統設計垂直整合,切入的範圍包括家用及商用儲能、充電樁。長庚國際能源預計2年後將投入電動車用的鋰電池。目前已在桃園科學園區購入10公頃土地,投入建廠,初期產能為1.5 GWh、預估2年後挑戰總產能5 GWh。

實際上,長庚國際能源、台塑新智能在LFP投入時間均約15年左右,兩者也約在2年後邁向5 GWh產能目標,若運作時程順利的話、整個台塑集團體系約有10 GWh。

長庚國際能源屬於一步一腳印,從最初明治大學研發做起,細火慢燉熬十多年,累積諸多專利,才在台灣國際智慧能源展亮相。市場傳出,長庚國際能源首度亮相、訂單即雪片般飛至,這可望促使其加速擴產。

台塑新智能則屬靈活策略運作,從簽定MOU即可看出。十餘年來歷經鋰電池產業起伏,曾扮演伯樂找尋千里馬,例如曾與正極材料廠長園科合作的歷程,中途理念不合又分道揚鑣,再遇到景氣波動沉寂好一段時間。近年隨著應用市場潛力看好而積極布局。

台塑集團擁有十多年的LFP根基,源自於創辦人王永慶在26年前打造的台塑汽車。當時意識到原油將枯竭,電動車將是解方之一,而其心臟便是電池。

初試啼聲的長庚國際能源。符世旻攝

初試啼聲的長庚國際能源。符世旻攝

 

比亞迪曾是手下敗將

台灣鋰電池發展史裡,中國市場在早期扮演重要角色。期間,台灣隊代表之一必翔實業,從SHOPRIDER電動代步車成為國際知名品牌,一度擠入全球前三大電動代步車大廠。

必翔的LFP電池及關鍵模組,曾於2009年打敗比亞迪,搶得與上汽集團的合作。關鍵在當時創辦人伍必翔自主研發的「DOSBAS」LFP電池安全系統,讓電動車即使因意外事故發生碰撞,由保險絲自動切斷、免於爆炸起火或導電危險等,更登錄國際文獻,稱得上是當時的台灣之光。

只是,隨著時間推演,中國市場起伏。必翔陷入連串經營問題等風風雨雨而沉寂。不過,此次智慧能源展上必翔電能攤位上,伍必翔久違現身。除了展示新款小型電動車,伍必翔特別講解其最新研究成果,即是被鐵釘穿刺的LFP電池,不但沒有爆炸、自燃等危險,還可以發電讓LED燈亮起來。

伍必翔強調,必翔的電動車還是銷售全球。至於中國LFP獨大,台灣包括鴻海、裕隆電動車一一崛起,伍必翔則認為,各做各的沒有太大影響,畢竟電動車市場夠大。

必翔實業創辦人伍必翔。符世旻攝

必翔實業創辦人伍必翔。符世旻攝

 

台灣鋰電池技術一度讓中國折服

目前鋰電池佔電動車總成本約3~4成,在儲能系統中也扮演關鍵零件。若未掌控核心的鋰電池芯關鍵技術、材料及自製,發展電動車其實是在打空包彈,畢竟核心部位被其他業者掐喉。

有業者表示,雖然還有下游模組組裝、應用產業、維修等商機,但是,不少台系廠評估可創造的附加價值有限,無法把握獲利狀況,至今不敢傾力發展。當然,這也因不同業者、在地法規規範而異。

實際上,3C產品採用到的鋰電池,也奠定台灣ICT業者不少鋰電池技術。不過,不少台系廠顧慮車輛安全性問題,選擇半途退出。另一批鋰電池台灣隊,十多年前隨著全球儲能、新能源車發展潛力而崛起。

期間,中國補貼扮演關鍵⻆色。中國2009年發布的《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》提及啟動國家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示範工程,由中央財政安排資金補貼。2019年是政策轉折點,除燃料電池車外,各類車型國家補助大砍50%,取消插電混合動力車地方補貼。2020~2022年分別在上一年的基礎上補貼持續退潮。補貼原定2022年底截止,只是大環境動盪、國際新能源車競爭等因素,近期拍版延長免購置稅1年至2023年底。

業者指出,補貼初期,中系鋰電池廠的技術還比台廠落後,促成不少兩岸攜手合作的案例。當時中系廠分享心得說,台灣技術、分析師分享的鋰電池技術及市場,稱得上場場精彩,常在聽完演講後有醍醐灌頂般領悟。

只是,台灣不少業者在投資中國顯得水土不符。尤其初期補貼行情好,中國不少詐欺行為層出不窮,例如將同個鋰電池、輪番裝在不同車款上,輪番向政府申請,使產業鏈形成劣幣驅逐良幣。最後促使促使中國政府2019年大砍補貼,市場進入大洗牌時刻。

這也讓不少台系廠參與的案子,走到一半就難以為繼,由於補助大砍、商業模式已完全不同,但資金早早砸入,反陷入財務危機。只是不少中系廠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崛起,還吸納不少歐、美、日的技術,再加上自有出海口使其穩紮穩打。台系廠一蹶不振,逐漸難與中系廠匹敵。

 

 

不公平競爭 台系廠逐漸告別中國

業者表示,數年前中系廠再分享台灣的演說心得,意外驚訝索然無味。主要是不少台系廠退出,台灣投入的資源愈來愈有限。尤其2017~2020年間中國偏重三元電池,讓LFP被壓著打,中系LFP廠也是艱難度日,何來台灣的位置。

不過,官方持續補貼才使中國鋰電池產業壯大是不爭的事實,也才有當下中國LFP在全球市佔99%。若加計三元電池,中國在全球鋰電池市佔率也有約6成實績。

當然,也有業者認為主要是不公平競爭造成台灣隊一度潰不成軍,畢竟中國政府的長期支持,打敗的不單只有台灣,包括曾經的歐、美、日廠也都是手下敗將。只是,隨著電動車、儲能發展,地緣政治新走勢,鋰電池又將步入新篇章。


責任編輯:張興民

 

參考來源:https://www.digitimes.com.tw/tech/dt/n/shwnws.asp?id=0000648483_86U5ST1K7SB18W4WZJWJ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