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Daily Issue)綠能促銅需求穩健向上 但沒人有預測價格的水晶球

  • 王貞懿/台北
  •  

 

2021年5月中旬,有工業之母之稱的銅,在倫敦金屬交易所(LME)創下每噸10,448.5美元的歷史新高,爾後雖有回檔,但以7月15日收盤價來看,依舊維持在9,452美元/每噸的相對高檔,近一年銅漲幅接近5成。

 

 

身為重要的工業金屬,銅在生活中隨處可見,從與基礎建設息息相關的電線電纜,到各式電子產品內各類線圈用的漆包線、連結器,以及佔PCB關鍵材料CCL中成本佔比最高原料銅箔、封裝端的IC導線架、均熱片等,銅都在其中扮演要角。

日前,供應鏈更傳出由於銅一日三價,讓需要銅做為加工原料的金屬機構件業者大感吃不消,促使NB品牌廠出手,要求機構件業者把銅佔比高的零組件改採鋁合金設計。

產業人士指出,在COVID-19(新冠肺炎)席捲全球的背景下,世界主要經濟體力推量化寬鬆政策,原物料起漲是一種必然,只是時間點和幅度到底看到哪?銅價從2020年第4季開始加速漲勢,一直到2021年第2季初,消費大國中國官方開始採取行動壓抑瘋狂的原物料上漲,透過監管價格走勢、清查囤積居奇、聯合壟斷或哄抬價格的狀況,的確開始出現一些效果,但不論是從短期、中、長期的供需動態來看,銅價要回到疫情爆發前的6,000~6,500美元區間,機會應該不大,但光是持平、持穩,就已經讓產業界稍稍能喘口氣。

 

 

節能減碳趨勢成形 銅需求中長線看旺

根據國際銅業協會(International Copper Association)報告估計,燃油車、混動車(HEV)、插電混動車(PHEV)、純電動車(BEV)的用銅量分別約為23kg、39kg、60kg、83kg,一台BEV所需銅用量是傳統燃油車的3.6倍。

供應鏈指出,電動車成為未來幾年全球銅需求成長的主要力量已是必然,其中雖然HEV不被納入所謂新能源車(NEV)的範疇,但不可否認的是HEV銷售表現持續向上,成為PHEV、BEV之外,更環保、接受度又更高的選擇,對銅需求的提升也大有助益,這在全球多個區域市場都是現在進行式。

信評機構惠譽(Fitch)旗下Fitch Solutions亦指出,2030年全球銅需求將高達3,170萬噸,其中與「新能源」概念相關的應用,包含電動車與再生能源如風能、太陽能的比重,將從2020年的5.6%提升至近16%。電線電纜業者表示,太陽能、風能電廠與過去傳統電廠最大的差異在於廠區分散的程度,太陽能電廠是多點開花,風電是要從海域轉陸域,陸域再送到台電併網,對電纜需求絕對是加分項,作為主原料的銅消耗量自然增加。

從電動車的基礎建設充電樁,到汽車電子化帶動的半導體、電子元件量增,因應車載大電流的厚銅箔、電動車心臟之稱的鋰電池內的鋰電銅箔,都是各國、不少企業積極布局的方向;業界認為,目前電動車銷售狀況樂觀,只要消費者加速投入NEV的懷抱,一定會對銅消費量起到蝴蝶效應,在「節能減碳」的大旗之下,銅的中長線需求增加無庸置疑。

採礦大不易 供給難以快速拉升

既然銅需求面人人喊成長,那供給端難道會不想賺錢嗎?熟悉銅材料的人士表示,關鍵就在於礦脈擴展、開挖新礦場,並非一蹴可幾,只要時程稍稍沒配合上,供給的脆弱性就會顯現,造成供應鏈風險。

一般而言,從可行性研究到新礦廠真的能貢獻產能,沒有5~8年不可能上線。地質探測,包含分析礦區是銅的硫化物還是氧化物,會影響後續煉銅的製程,銅的比例多寡?綜合副產物產值之後,究竟有沒有開發價值,光礦砂可能比較容易,但從礦砂提煉至銅板,相關設備投資、技術選擇都相當複雜,評估基礎是要用時間一步一腳印換來的研究成果,即使拍板定案,因為開發成本高昂,募集資金要到位也需要一定時間。

其次,會影響供給變化還包含港口、銅礦場員工罷工,主要銅礦出口國的政策變動等,其中前者幾乎年年發生,故對銅價的實際影響有限,往往是在市場情緒高度緊張的時候,自己嚇自己;後者則是受日益嚴苛的環境評估影響,或視執政黨或多數黨對銅礦開採的態度而定。

銅價漲 材料供應鏈穩賺不賠?

在這一波原物料上漲的過程中,掌握低價庫存的材料業者,的確有條件低買高賣、賺價差,即使目前LME銅價小回檔,但是仍不改「賣方市場」的基本調性,但是否能夠穩賺不賠?或是掌握優勢地位,追根究柢還是得回歸到與客戶端的議約模式。

一名負責銅原料採購的高階主管表示,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一體兩面,想要有機會操作價差,相應的風險也會變大;風險要是鎖住了,要從原物料一買一賣間得利,也就難了。

以銅箔、漆包線產業為例,下游的CCL/PCB、馬達客戶,能接受銅價從每噸8,000美元漲到1萬美元,當原料成本可以完全轉嫁時,報價週期短、價格隨國際行情浮動,只需要依照市場供需反應加工費,相對而言,材料業者可操作的彈性就比較大,因為不急著要大量原料。

但如果換個場景,面對科技廠房興建廠案,營建業者擬投標的案子金額很大、專案期長,假設客戶對銅的總需求是5,000噸,並規劃分3年交貨,此時風險絕對是最優先的考量。

業者舉例,就拿近一年的銅價來比,2020年6月底,銅約6,000美元/每噸,從生意廠上的實務經驗來看,洽談初期(客戶本身還未得標)時,銅材料供應商評估5,000噸的量願意接,會啟動鎖料,同步通知客戶也別來殺價,客戶端若後續拿到案子了,銅價往上走,假使議約時材料廠沒鎖料,價差風險是自己承擔。

2020年就有一例,客戶如預期取得標案,而先前談好的交貨銅價也不變,倘若當時沒有此協議,客戶選擇2021年6月底再來分批下單,銅價已經變成9,300~9,400美元/每噸,一念之差成本就是上「億」新台幣以上;對原物料供應鏈來說亦然,若是材料廠未鎖料而簽了合約,虧上億的對象就對調。

在商場上,倘若採固定價格(fixed price)的產業,基本上都得去鎖料,未來價格下探,雖然無法多賺,但至少能避掉風險,上、下游彼此能控制住風險,對供應鏈的穩定性是利大於弊。

另一個材料廠關心的主題,是營運成本與獲利表現的關係,過去每噸銅5,000美元時,要接100噸的生意,只需要先拿出50萬美元,但如果銅價漲到1萬美元,就得拿出100萬美元,假設每出一噸銅的獲利不變,對材料供應鏈而言,強勢的銅價也不全然是好事,或許對財務結構健全、信用額度大的企業來說沒有影響,但對中小型材料業者絕對有差。

銅價:人人有看法、個個沒把握

「我沒有水晶球,無法替國際銅價做價格預測;但銅價走軟,算是相對的好消息。」從2020年第4季起,就第一線感受銅箔在銅價、加工費雙軸齊揚的CCL業者說道。

產業人士指出,市場上影響銅價的因素很多,是多空力量不斷交戰的集合結果。例如美元指數上升、中國壓抑大宗原料價格、歐美政府開始討論升息的時間點,這些都不利於銅價上漲,但包含各國重啟經濟活動、推行大規模基礎建設投資、新能源應用、國際航貨運的不確定性,又有利於銅價上漲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在期貨市場裡面,銅由於交易量適中,因此更容易成為熱錢選擇炒作、進場的標的,既不需要操作黃金那麼大的資金,平均交易量也比鎳等其他基本金屬來得大。一般而言,黃金屬於市場避險情緒「濃厚」時的主要交易項目,​而銅也有這種避通膨、保值的味道,可被當成市場風險情緒「升溫」時的避險工具。

接觸銅原料採購多年,現任大亞電線電纜NIC事業群、電線電纜銅材暨新事業開發事業群總經理的李文彬說,自己把數十年的經驗濃縮成以下這一段話:

「行情總在霎那間,買賣終須有先見,未來只有天知道,凡人卻想扮神仙。」

李文彬說,凡人能做的就是儘量從已知的所有資訊去做預判、推敲,但世界往往不會按牌理出牌,疫情就是例子之一,不過就個人觀察,綜合來看,影響銅價往上走的因素仍比下行來得多,要談轉空,倒不見得如此,更像是跳舞一樣,進三步退兩步,或進兩步退一步。


責任編輯:陳至嫻

 

參考來源:https://www.digitimes.com.tw/tech/dt/n/shwnws.asp?id=0000613942_IKR8LK3C5GA9761G0FA2O